大象水泥网

微信扫一扫

微信小程序
天下好货一手掌握

扫一扫关注

扫一扫微信关注
天下好货一手掌握

“水泥大王”黄大能:鞠躬尽瘁 戎马一生

   2019-01-17 9530
导读

 一位政治上的三栖人物,1946年10月加入中国民主同盟,1950年5月加入中国民主建国会,198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。他是我国著名水泥

  一位政治上的“三栖”人物,1946年10月加入中国民主同盟,1950年5月加入中国民主建国会,198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。他是我国著名水泥混凝土技术专家、水泥界的泰斗、材料流变学用于水泥混凝土倡导者。他就是黄炎培的第四子、民建中央第四至六届副主席——黄大能。
 
  留学归来结下水泥缘
 
  老子曰:故道大,天大,地大,人亦大。能,才干,才能,能工巧匠。大能,大才也。黄大能1916年8月29日生于上海,青少年时代的黄大能是在战火纷飞度过的。上中华职业学校的3年时间里,他秉承父亲黄炎培“手脑并用、双手万能”的职业教育思想,将事业与爱国并举,坚持在铁路桥梁、建筑工地等一线实习,并于1935年考入上海复旦大学土木工程系。
 
  “八.一三”事变爆发后,日寇的铁蹄越过华北踏碎了江南故园,复旦大学被迫西迁重庆北碚,黄大能的学习更加努力。功夫不负有心人。1939年夏,他以土木系全班4年总成绩第一名的优异成绩毕业。1940年6月至1941年8月,在北碚复旦大学任教。
 
  国难当头,匹夫有责。黄大能一毕业就积极投身到抗战后方的建设中去。1943年他通过了公费留学英国的考试,怀着救国报国的理想,开始了漫漫的烽火求学路。
 
  当时正值二战期间,到主战区留学,其艰险程度可想而知。黄大能一行人穿过苏伊士运河,跨越地中海,远渡欧洲。留学生涯虽然只有短短两年多时间,留给他的记忆却终生难忘。他曾亲眼目睹了盟军在诺曼底登陆,躲过了希特勒新式武器的肆虐,和伦敦人民一起度过了两个战争胜利日,旁听了对法西斯战犯的审判。黄大能作为副团长参加了世界学生大会和世界青年大会,并在会上作报告。
 
  抗战胜利后,家书频传。黄大能归心似箭,决定立即回国参加建设。归途中,他决定不走回头路,而是继续向西经大西洋,越过巴拿马运河,跨过太平洋回到上海,整整绕地球一周。
 
  回国后,国内政治经济形势依然十分混乱,黄大能在南京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谋得职位,作为水泥和混凝土专业的技术人员参加水泥组管理工作,担任技正。当时水泥行业管理和技术人员十分匮乏,黄大能以拓荒牛精神,跑遍半个中国进行水泥工业调查,写出了《中国水泥工业》一书,从此,与水泥混凝土结下了不解之缘。
 
  筹建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院
 
  3年的资源委员会工作,黄大能一面从事业务工作,一面进行地下民主革命。1949年,黄大能和父亲黄炎培离开上海,其二哥黄竞武在这一年惨遭国民党特务杀害。
 
  新中国成立后,陈云和黄炎培曾同为政务院副总理。当陈云得知黄竞武被害后,黄炎培一直没有子女在身边,便推荐黄大能到北京工作。1950年下半年,黄大能接到重工业部的调令,到北京参与筹建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院。
 
  黄大能被安排在重工业部所属的华北窑业公司,到任不久,就挂起了“华北窑业公司研究所”的牌子,后改为“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院”。从此,黄大能在这里工作就是半个多世纪,从事建材研究奉献毕生精力。
 
  起初的华北窑业公司研究所起初只有3个专业室,即水泥室、化验室和混凝土室,黄大能任其中的水泥室主任。没有资料、缺少经验、队伍薄弱,黄大能和同仁们只能摸索进行。
 
  当时研究所的业务仅有两项,一个是水泥外加剂的研究,一个是标准砂的研究。外加剂的研究工作主要由化验室负责,他们从美国资料中引入了一种叫“温沙树脂”的加气剂,在琉璃河水泥厂生产了“长城牌”加气水泥,在塘沽新港和天津机场跑道施工中被广泛使用。
 
  黄大能负责标准砂研究。标准砂是检验水泥质量的必要条件,当时我国还没有具体确定。为此他跑了好几个省,最后在山东白彦县找到了一种相当于日本“软练法”试验的标准细砂,为制定水泥质量标准提供了样本。
 
  l954年沈阳建工局研究室与研究所合并,研究规模扩大,增加了诸如玻璃、陶瓷、耐火材料研究等内容。
 
  新中国刚刚成立,百废待兴,国家急需大量的建筑材料,特别是对水泥的需求更是不断增加,于是这个以管庄为基地的实验所,名称和隶属关系一变再变,最终成为一个综合性的研究机构。
 
  1956年,水泥专业又单独成立了水泥研究院,从私营水泥厂调来了一批技术人员和专家,黄大能则被任命为研究院副院长兼物理室主任。从此,以水泥专业为主的科研工作全面展开了,科研成果也相继问世,建材研究院的各项工作进入了全盛时期。
 
  制定第一个全国水泥质量标准
 
  黄大能从事科学研究的第一个成就,是在1952年提出并制定了全国第一个统一的水泥国家标准,使每个水泥厂不论从哪个国家进口工艺设备,其水泥产品质量必须统一在同一个标准之下。
 
  解放初期,我国基本建设的很多设备都是靠前苏联援助,所以我国第一个统一的水泥标准是以前苏联国家标准为蓝本的。鉴于战后我国接收了较多按日本标准生产的水泥厂,黄大能先把不同水泥厂的生产标准按日本标准统一起来,在大量实验基础上确定日本指标与苏联水泥强度指标的折算关系,即通称的“日本软练法指标”,当时用以检验强度的标准砂是相当于日本九尾浦的山东白彦细砂。这个统一方法过渡一段时间后,到1954年就逐步改为相当于苏联标准的“硬练”强度指标,所用标准砂则是相当于苏联伏尔斯克的福建平潭粗砂。
 
  在推行全国水泥标准中,重要内容之一是在水泥熟料粉磨时掺加混合材料,形成多品种和不同强度标号的水泥产品,通称“多品种多标号水泥”。黄大能一面大胆借鉴前苏联的先进经验,另一面又不盲目照搬前苏联的经验,研制出第一个统一的水泥质量国家标准。
 
  发起混凝土外加剂学会、协会
 
  “沉舟侧畔千帆过,病树前头万木春”。1979年,年逾六旬的黄大能迎来了改革开放的春风。面对国家百废待兴的迫切需要,面对繁重的科研任务,他除围绕制定我国水泥质量统一标准外,并对混凝土质量的保证工作做出了突出贡献。
 
  我国的混凝土加工一般都是现场施工,从备料、搅拌到浇筑、捣实,每道工序基本上都靠人工操作,其配料准确性、搅拌均匀性、捣固密实性都很难控制,而这些都会影响工程质量,并污染城市环境。若将混凝土的一整套施工程序都放在工厂进行,经机械化施工后变成预拌混凝土销售,即保证质量,又避免污染。这种混凝土商品化出售的方法,当时在一些较为先进的工业化国家已相当普遍,而我国那时还未开始。
 
  黄大能每次出国回来,都会在有关学校团体作学术报告大力宣传这一成果。为进一步研究混凝土掺加化学外加剂的措施,他还发起成立了混凝土外加剂学会,以后又成立了混凝土外加剂协会,把各工业部门的有关专家、学者组织起来,共同研究提高和推广这一实用技术,取得很好效果。在短短的二三十年中,全国范围内已基本消灭了因施工引起的污染和噪音,混凝土工程实现了工厂化。
 
  黄大能一面埋头科研,一面指导研究生学习。他着重研究的课题有水泥水化理论、混凝土流变学、混凝土硬化过程的流变性变化,混凝土硬化过程中黏、塑、弹性的演变、流变参数的发展规律和测试方法。他曾从混凝土硬化理论中引导出“混凝土内聚力、黏附力”假说。他撰写出多篇混凝土流变学论文,并在国内多所大学和美国波特兰水泥协会及挪威、瑞士等国家作专题学术讲座。
 
  黄大能曾接受长江三峡工程局的请求,为三峡大坝所用水泥进行选择,以保证其质量及耐久性。为此,他在三峡附近物色了几个大工厂,带队逐一到每个工厂了解产品质量及生产供应条件,检查产品质量的历史记录,最后确定了几家定点供应厂,并在建材研究院建立了大坝现场化验室,随时检验。
 
  历尽沧桑志生辉
 
  黄大能是我国著名水泥、混凝土技术,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。他具有较高的技术理论水平与实践经验,为我国的建材工业建设与发展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,受到社会高度评价。
 
  黄大能在水泥、混凝土技术方面有突出的建树,领导制定了我国第一部水泥国家标准及检验方法,是材料流变学用于水泥混凝土倡导者;在熟料中掺加矿渣、火山灰质的混合材料,生产出多品种、多强度标号的水泥,从而缓解了解放初期水泥供应紧张的局面。他长期从事混凝土化学外加剂的技术研究,大大提高了混凝土的耐久性,在建设长江三峡大坝工程中做出了突出贡献。他潜心研究改变现场搅拌混凝土的施工技术,极力推广预拌混凝土,已在全国工程建设中普遍应用。他长期从事水泥流变学的理论研究,在国内多所大学及国外作专题学术讲座,多次参加国际学术会议,学习国外先进经验,广泛接触国际友人,扩大我国在国际学术界的影响。
 
  黄大能著有《中国水泥工业》《水泥混合材料的性能和利用》《硅酸盐辞典》《建筑材料辞典》《傲尽风霜两鬓丝——我的八十年》回忆录等,撰写学术论文数百篇。
 
  2010年7月6日,黄大能在北京逝世,享年94岁。为怀念黄大能为我国建筑材料科学的杰出贡献,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混凝土外加剂分会组织编辑回忆性纪念文集《历尽沧桑志生辉》于次年正式出版。
 
(文/小编)
 
反对 0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 评论 0
0相关评论
免责声明
• 
本文为小编原创作品,作者: 小编。欢迎转载,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:https://www.elephantcement.com/news/show.php?itemid=12551 。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,请读者仅做参考,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、触犯法律的内容,一经发现,立即删除,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。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,请及时联系我们1454777040@qq.com。
 

© 版权所有:北京金秋远望科技有限责任公司

京ICP备16041510号-2公网安备11011202003712号